芭莎百年美妆史:非典型女主角诞生记
时间:2025-04-02 21:11 来源:时尚芭莎
芭莎百年美妆史:非典型女主角诞生记
【时尚芭莎网讯】时尚芭莎

如果世界上真的有芭莎女郎,过往一百五十年的岁月,就仿佛这位女郎的成长日记:一个从小受到家庭熏陶,举止优雅得体的小女孩,进入青春期后面对世界的风起云涌,也毅然冲破窠臼,一夜之间摇身成为魅力四射的叛逆女郎。当岁月变迁,花花世界的喧嚣趋于平静,女孩找到真正的自我,也变得包容成熟,从容接受世界的千变万化,从此静静观赏各种时光流转。她的妆容,也仿佛一面时代的镜子。百年间多少沧海桑田,晕染了她的眼眸,调和了她的唇色,在她的双颊上荡漾起一圈一圈的涟漪。
如果你翻阅字典,会发现'芭莎'(Bazaar)这个词来自“Bazar”,原本的含义是“集市”。但是在东方语境中,Bazar不是市井中贩卖蔬菜肉食的市场,而是美好稀缺之物的集合,换言之,凡是能够赏心悦目的东西,都可以在这里见到。《时尚芭莎》在诞生之时,就被寄予了这样的期待:“华而有实,妙趣横生”。
combing the useful with the beautiful, and aiming to include everything that will be interesting to the family circle.
19世纪,纽约哈珀家族的几位兄弟成立了自己的出版公司。彼时,工业革命让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,也深刻革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,《时尚芭莎》应运而生。仿佛一个带着美好的期待和祝福,在日渐富裕的家庭中,呱呱坠地的小女孩。诞生之初,出现在《时尚芭莎》封面和插画中的女郎,还萦绕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奢华端庄。她们仍然沿袭着欧洲贵族的华服与优雅的盘发,妆容上还在强调女性特质:肌肤雪白,眼眸深邃,不追求鲜艳的唇色,看起来温婉可人,散发着养尊处优的精致气息。当二十年代像一辆疾驰的列车呼啸而来。国家经济实力的跃升,让民众不必再像以往那样翘首以待着大洋彼岸的时尚,人们开始重新思索生活的何去何从。正如菲茨杰拉德的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描写的那样,滚滚而来的财富给生活蒙上了一层金纱,纸醉金迷的年代里,有才有财的年轻人们通宵达旦地寻欢作乐。女人们不再只是男性的附属品,她们开始走出家门工作、振臂高呼出自己的理想、挥洒自己的才华。文学艺术时尚都开始有了女性的一席之地。《时尚芭莎》捕捉记录了咆哮的二十年代(Roaring Twenties)这些女性的惊鸿一瞥。极细上挑的眉毛,淡去了讨好感;眼部浓烈的烟熏妆,让眼神不再清澈柔和,像是萦绕着神秘雾霭的湖泊;红唇娇艳欲滴,像是一朵盛放的玫瑰。女人们开始留曾经专属于男性的短发,用颜色鲜艳的头巾羽毛点缀在波浪形烫发上。女性特质不再是柔顺天真,而是俏皮活泼,热烈张扬。当维多利亚时代的华丽渐渐退场,流光溢彩的爵士年代,将光影也打在芭莎女郎的脸庞上。女性的美丽不再是对男性的奖赏,而流淌着女人们的野心、创造与生命力。
这几乎是芭莎历史上最复杂的一个年代。正如每个人的青春期,都像是一条河流中最湍急的部分。二十年代的幻象,被二战的炮火狠狠撕碎,战争的阴影开始笼罩每一个人;现代艺术蓬勃发展,风格迥异的流派,将世界变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万花筒;女性开始走向更多岗位,她们的着装不再只有长裙或短裙,更加硬朗的丹宁布料也渐渐成为主流……如果我们将这段岁月视为芭莎女郎的青春期,那正是被汹涌而来的浪潮不断冲击的时代。养尊处优的小女孩开始面对生命的沉重与绚丽,她的脸庞上开始剥去铅华,渐渐显示出力量与真实的轮廓。美国式妆容已经初见端倪:眉峰犀利,眼妆干净利落,两颊用古铜色的阴影打造出骨骼感,唇形饱满鲜明。封面上的女郎也不再只有华丽的晚礼服,她们开始穿上制服,这与女人们在现实中的境遇的变迁相呼应。战争的到来,让无数女性开始走向更多岗位。她们不再是任人打扮的芭比娃娃,她们是医生、通讯员、飞行员、工程师、明星与英雄。《时尚芭莎》史上首期“丹宁封面”,美式的健康妆容、利落休闲的单宁背带裤、充满土壤气息的劳动场景。时代的进步已经带领芭莎女郎们走出精致的摄影棚,开始奔赴更广阔的天地。这一时代,“芭莎式”的明星照片同样耐人寻味:无论是风华绝代的赫本还是风情万种的梦露,在芭莎的镜头下,妆容都清新素雅,不再用浓妆遮盖她们姣好的面部轮廓。呈现在观众面前的,是她们因为真实而美好,因为坦诚而充满力量的一面。
当一个养尊处优的女孩,经历了时代大起大落的洗礼,不再拘泥于方寸天地,能够不断感受到内心的力量的迸发,她看过万般潮水四处奔涌……于是,她终于积累够了叛逆的资本。1957年,当Nancy White接手《时尚芭莎》后,她列了一张清单,是她认为这本杂志应该所具备的特质:权威、智慧、精神、惊喜、好奇、生机、青春……这些单词后来成了芭莎女郎们在这个“叛逆时代”沿途收集到的一枚枚宝石。在充满了反叛与理想主义的时代里,万事万物的界限都在慢慢消融:时尚与日常,男性与女性,艺术与世俗,地球与太空……女性主义不再是课本中的遥远话题,而是真实地渗透进生活的缝隙中。女孩们的妆容不再只是为了美丽,更重要的是“表达”。眼影不再是中规中矩的大地色,开始五彩缤纷起来。更加强调脸部线条的硬朗立体,棱角分明。当代表人类最高好奇心的火箭升空,太空也成了全新的妆容灵感。银灰色的眼影风靡一时,这是太空梦在时髦女郎们眼睑上投下的倒影。眼妆浓密,唇色鲜亮的时髦女郎穿上了宇航员的太空服。在那个年代,太空像是一片新开发的灵感之地,承载了人们最多的想象。同样风格的妆容配上了粉色的头盔,这不是普通的头盔,模仿的是宇航员的面罩。可见,就连宇航服都能被时尚“改造”,拥有更加鲜明的女性特质。
时尚是一个轮回,这句话用来描述这位女郎的成长历程也同样适用。当经历了烈火烹油,鲜花锦簇的青春期,这位少女终于寻找到内心的力量,更加从容自信,于是,新的时尚纪元降临了。从70年代后期开始,直到90年代,经济空前繁荣,互联网方兴未艾,人们的生活越发富足安定。社会不再像一锅沸腾的水,每个人都焦虑不安,也不再用外化的方式自我表达,优雅又一次成为了时尚的主题。这是一次小范围的文艺复兴。但比起诞生时专为富裕阶级量身定制的品味,这一次,芭莎思考了关于优雅的种种可能性,优雅是拒绝一切(Elegance is refusal),优雅是好品味再加一丝勇气。(good tase, plus a dash of daring)所以,这个时期的妆容更加强调光泽感与立体感,放大面部轮廓,彩妆颜色多样,选择丰富,但不再追求标新立异。“优雅”像是一块有无数切面的宝石,绽放出五光十色的光芒。超越了风格、审美、年龄的限制,甚至是时代。这是芭莎历史上关于“优雅”最有趣的call back之一:1995年琳达·伊万格丽斯塔为芭莎拍摄了一组致敬玛丽莲·梦露的照片,灵感来自于1954年梦露在韩国劳军的情景。尽管场景相似,但是这位90年代的超模妆容更加硬朗立体,干净利落的眼妆搭配灿烂的笑容,呈现出优雅大气的女性魅力。60年代的梦露性感迷人,魅力四射,而琳达这组照片中,女性已经更加具有主体性与领导风范。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代。芭莎女郎们再次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命题中,但这一次没有老生常谈。叛逆时代已经远去,小女孩也开始爱上妈妈们曾经喜欢的妆容和衣服,在其中加上新一代的理解和神韵。这才是时尚轮回的意义。
互联网时代的降临,让世界越来越扁平。不同地区,不同文化,不同世代的女性,彼此之间也越来越靠近。在经历过规训、战争、喧嚣之后,芭莎女郎对美的定义,也已经如一条汨汨流淌的河流,流经高山平原,终于找到大海:我们都知道在这个年代,可以无限期待美,但不能只期待一种美。芭莎女郎的妆容、发型、穿着都前所未有的多元化,无论何种风格,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。芭莎已经成为了一座关于美的博物馆,记录着美,也参与美的进化。妆容,已经是一个边界无限扩张的表达方式。可以是潮流的开端,美式偏爱的古铜肤色与立体五官已是商业标配之一。在这张经典的封面上,吉赛尔邦辰展示了时尚的正反两面,一个俏皮的英文谐音梗大声宣告“Fashion's back”。时尚当然从未远离芭莎,只是人们对时尚的定义再次回归到海纳百川的包容,让人们能够更热爱生活。可以是艺术的载体。妆容被彻底解构,失去了工具性,不再是为了调整五官比例,修饰面部结构,而是彻底抽象。用色块、线条、光影共同编织出一个毕加索式的梦境。时尚摄影更是日臻成熟,古典与现代在方寸空间中无限碰撞。less is more风潮渐起,即便是在艺术表达中,妆容也开始追求极致的干净克制。人们开始渴望在面部的留白中看到更多故事,盛放更多的想象。甚至,干脆素颜。'The best make-up is no make-up.'不再是空话,而是真实出现在芭莎这样的时尚杂志中。2009年,摄影大师彼得·林德伯格为他最喜欢的几位超模拍摄了一组素颜照片。这些无数次在镁光灯下闪耀的超模们不施粉黛,目光坚定有力,在镜头前或松弛或端坐,风采依旧。至此,那个寻觅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小女孩已经完成了一场漫长的成长,一次次优雅转身,从对世界的好奇到从容,她脸上的妆容像百年来天上的云彩,云卷云舒,映照出时代的一次次变迁。正如人生一样,我们从来都不是生活在一条线性的时间轴上。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动荡回旋与循环往复。女性力量像一条伏脉千里的线索,时而高歌,时而低吟。在漫长岁月中,与时代的每一次共振,都是女性不断强大的证明,让女性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一直走到光明处。在一百五十年的时光变迁里,这一张张脸庞就像是一封封来自时代深处的书信。她们的眼神越来越明亮,她们的脸庞越来越清晰,她们的唇色越来越鲜明。女性手中的化妆刷、眉笔、口红,就是她们的画笔、魔法棒、羽毛笔与旗帜。©版权声明:时尚芭莎网编辑时尚芭莎,本文系时尚芭莎网独家原创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